用典南山,文理双璧,济济多士2280
发表时间:2020-05-12 20:15 百年南山,抵及教育的深处,启发育人的深思。教育的深处是文化,文化的深处是人,南山人的深处是南山。数典南山,回望百年许多事;用典南山,回眸流韵许多人。那些为南山这一奔流大江着上星辉的人,那些为南山这一巍峨高山添上闪亮的事,都在揭示着南山何以如此,何以如此经典常在,生生不息。从本期起南山中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将推出系列报道“用典南山”,带你溯流历史的河流,回眸百年南山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用典南山第1期:马祖光、贺敬之:南山的文理双璧 ![]() 追光“少年”——马祖光 马祖光1928年出生在北京,后在山东大学求学。1950年,他响应祖国号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同时担任物理教师。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马祖光成功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观察到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 在做这个实验时,马祖光两年吃下150斤挂面。别人白天用实验设备,他就瞅准人家休息的时间,从晚6点到次日早9点做实验。回国时,在马祖光的行李箱里,除了衣服和鞋子,只有一大堆笔记本和为实验室购置的小型仪器。他还把省下来的外汇全部上交给国家。 马祖光科研、治学极为严谨。他受托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时,面对25万字的书稿,他对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认真推敲,几易其稿。大家都认为可以付印的时候,他建议再检查一遍:“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 从教数十年,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马祖光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先后提出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X光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红外激光技术和激光空间信息技术等多个颇具创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 在国际上首先实现激光振荡10项,发现新荧光谱区17个,首先观察到非线性光学过程7种,首先观察到了13个新谱区……马祖光承担了一批激光工程应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取得了一批处于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内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专利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的爱是很具体的,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人家的条件再好,都不如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这是马祖光生前朴实的话语,是他留给世间的精神财富。 ![]() 爱国文人——贺敬之 “我们是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采访贺敬之时,他唱起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校歌。抗战期间,鲁艺用它精神的养份滋养了贺敬之,让他成就了诗名。因此,说起抗战,提起鲁艺,贺敬之如此激动,是可以理解的。 回忆少年学习时,贺敬之说,那时候,学校里有几位老师非常活跃,他们对我们幼小心灵的影响是深刻的。在这些老师的教导下,鲁迅、巴金、蒋光慈、叶绍钧等一些进步作家走进了贺敬之的视野。 后来,贺敬之走上了革命道路。读了《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了解了红军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心中也有了投奔延安的想法。贺敬之说,他非常喜欢艾青和田间的诗,每次得到两人的诗集就一气读完,而且反复背诵,能搜集到的诗,几乎都能背下来。与此同时,贺敬之和其他四名同学共同创办了《五丁》壁报,来宣传抗日救亡。1940年,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延安民主和革命的向往,贺敬之和四名同学在春天的晨雾中,悄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延安的一切在贺敬之的眼中是那样的新鲜,潺潺的延河水,巍巍的宝塔山,满脸笑容、身穿灰色军装的人们,这一切把他领入了一个新天地。到了延安,贺敬之交了自己在来延安途中写的组诗《跃进》 ,正是这组诗显现出他在诗歌上的才华,使得鲁艺文学系的主任何其芳决定录取了他。 在延安,贺敬之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养分,舒展着自己的诗情。在鲁艺,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周立波的《名著宣读》课、何其芳的诗歌课是那样的精彩,让他感到,知识的海洋是如此广阔,有如此众多的美丽浪花。那时候,延安经常举行一些诗歌朗诵会,贺敬之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写出了《自己的睡眠》、《十月》、《雪花》等诗歌。 ![]() 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是中国文艺史上出现的一次伟大历史事件。贺敬之认为,《讲话》是在总结了“五四”以来,包括根据地以及苏区乃至国统区等地的革命和进步文艺的实践经验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纲领,是宏观的社会主义文艺学。《讲话》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式,满足了贺敬之的思想理论的需要。
《讲话》发表后,根据地开始了新秧歌运动。1943年到1944年贺敬之一直为秧歌队写歌词,担任秧歌剧的文字执笔,也单独写了一些秧歌剧。贺敬之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不少歌词,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就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的。创作于1943年的歌曲《翻身道情》,真实而生动地传达了陕北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闹翻身”的火热情感。由于这首词没有署名,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地地道道的民歌。这个“误会”恰恰证明了作者深入陕北农民生活,体验陕北农民情感,学习陕北农民语言的成绩。贺敬之已经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他们对新生活的新感受。贺敬之还写过小秧歌剧《瞎子算命》 、《拖辫子》,中型秧歌剧《周子山》 。说到秧歌剧,就不能不提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说,创作《白毛女》是在1944年下半年开始的,当时他参加文工团已有两年时间,是在经过深入生活和参加秧歌剧创作的基础上接受创作任务的。当时,周扬和张庚提出要以“白毛仙姑”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创作一个表现人民斗争生活的,具有创新意义、民族化、群众化的新歌剧。《白毛女》虽然有现实的故事作为依据,但是要把它转化为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深厚的功力和艺术创造力。《白毛女》上演后,反响非常强烈,观众们不住地擦眼泪,哭成了一片。在那个年代,《白毛女》以它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得千千万万受压迫、受剥削、受蹂躏的中国劳动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它不但在当时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 贺敬之回母校(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双璧精神,南山在传承 南山中学一直在传承着文理双璧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传承先进精神中落实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中传承先进精神,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稳站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拼搏于复兴中华民族新长征路上的新青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传承双璧精神,南山用“马祖光杯”科技创新制作及论文比赛和“贺敬之杯”诵诗会、“贺敬之杯”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来不断深化。通过历年的活动,双璧精神得以融入到学生生活,融入到南山,成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又一颇有南山特色的文化育人资源。 巍巍南山,涪水泱泱。院士之风,山高水长。 ![]() “贺敬之杯”颂诗会
![]() ![]() 下一篇超赞!南山人为北大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