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南山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勇:依托百年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2554
发表时间:2023-02-10 09:14

依托百年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绵阳南山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徐勇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创办于1908年,1953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十四所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省一级示范校。学校以“爱国读书”为育人价值追求,以“求实向上”为育人路径选择,秉承“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严明细实真”的工作方针,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构建面向全体的德育体系,推动教体融合、以美育人,开展劳动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学校课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打造有效学习课堂,彰显“精活实兼容,知能情并进”的南山教学特色,深入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学校先后承办全国中学生足球赛、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全国信息学奥赛、全国中学生健美操锦标赛,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成就30强校”“全国50所百年名校”“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高中现代文理教育实验校”“中国高中教育50强”“世界名中学联盟全额奖学金选拔项目学校”等诸多殊荣。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厚植百年南山文化

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扎根南山办教育,秉承“爱国读书、求实向上”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南山全域德育体系,实施德育顶层设计系统化、德育校本课程统筹化、德育协同组织一体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习惯教育、礼仪教育、心理教育。

学校探索革新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文化建设,依据学生兴趣、选拔需求及师资条件,在现有“四型两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并完善必修科目课程资源、强基计划课程资源、学科竞赛课程资源、社团活动课程资源、大学先修课程资源、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资源,开设南山课程超市,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南山课程体系。

学校建设家校文化,创设开放校园。我们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分年级开辟网上家长课堂,家长参与巡考,学校管理干部与家长、学生面对面交流,设立教学开放日、年级行政主管家长接待日,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格局。

实施师能提升工程   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更好承载传播知识、传播理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带名徒,每年开展师徒结对仪式和表彰活动,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实施名师工程,树立名师典型,不断壮大各学科省市级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徐勇省级名校长工作室、杨劭斌和卢礼金两个省级名师工作室相继落户南山,通过网络、研讨会、报告会等途径与广大教师共享交流,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学校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每月举行南山学术论坛,每学期召开教育科研大会,邀请全省乃至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每学期选派百余名专业骨干教师外出进修,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培育全面发展人才

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南山校歌、南山校友、南山英烈纪念碑、轩园明轩亭等多种校本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学校通过五级课程,助力学生增长知识见识,在开足必修课程的同时,拓展智联创客等兴趣课程,强化社团活动等发展课程,提升生涯规划等综合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等高端课程,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学校探索出一条具有南山特色的“教体融合”路径,着力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中国教育报》曾以《面对高考压力,我们爱学习更爱运动》为题,专题报道了南山中学特色体育活动,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学校发展“参与型”美育课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用书画摄影、戏剧朗诵、歌舞表演、乐器演奏搭建起一道多彩的艺术长廊。

学校开展劳动体验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全校学生分批次深入学校食堂、环卫等岗位参与劳动,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学校荣获“全国中学志愿服务示范学校”称号。

学校将继续深入落实“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通过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智育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通过体育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通过美育引导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素养,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学会劳动,全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